分類繁榮:學前教育質量提升之路?
哈佛大學附屬幼兒園:一個經典的美國私立性質的幼兒園
貝爾德文早期兒童學習中心:一個位于波士頓的新型公益性幼兒園
2014哈佛中國教育論壇5月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舉行,來自全美的300多名學者共同探討“國際化視野下的中國教育與領導力”。在參與論壇和訪問考察之中,我們從哈佛大學附屬幼兒園和貝爾德文早期兒童學習中心等早教機構,發(fā)現(xiàn)了美國幼兒教育質量提升的一個新動向,也就是“分類繁榮”。
近幾年中國學前教育有了快速的發(fā)展。在2010—2013年期間,我國實施了第一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中央財政與地方各級財政學前教育項目經費投入2100億元;公共財政投入確保了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快速增加,及至2013年全國幼兒園所增長32%,在園幼兒達到3895萬人,增長了31%,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67.5%;公共財政投入的增加和學前教育事業(yè)規(guī)模的擴展,也帶來了幼兒園教師隊伍持續(xù)壯大的局面,在幼兒園教師隊伍人數(shù)比2010年增長了53%的前提下,各種教師培訓項目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
當?shù)谝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結束,第二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開始的時候,人們不禁要問:下一個階段的發(fā)展重點是什么?學前教育數(shù)量有了長足而快速的進步,質量提升問題顯而易見地擺在了每一個學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在哈佛中國教育論壇的早期教育專場里,中國學前教育發(fā)展走向引起了與會者們熱烈的討論。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關學前教育質量的內涵問題,目前已成為國際學前教育的一個研究焦點。已有研究告訴我們,盡管學前教育質量是一個與國家民族、社會文化和經濟情境密切相關聯(lián)的詞語,不同的社會經濟文化環(huán)境對于質量的要求有著不同的定義,但是,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文化環(huán)境中,存在著學前教育的共同質量范疇,包括學前教育物質環(huán)境質量、課程方案質量、教學觀念質量、師幼互動質量、管理質量以及家庭社區(qū)參與質量。在上述幾個質量范疇中,探尋符合一個國家社會文化特點和需求的質量內涵定義,構建適用于自己國家學前教育質量監(jiān)控的指標體系,是推進一個國家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問題。
在參與論壇和訪問考察之中,我們看到美國幼兒教育質量提升的一個新動向,這里將之稱為“分類繁榮”的走向。
美國學前教育一向具有兒童中心主義的哲學基礎,受到各種兒童相關法律的保護,重視處境不利兒童的教育機會,同時學前教育機構形態(tài)和課程的多樣性被認為是美國幼兒教育的最大特色。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多樣性的形態(tài)目前已經出現(xiàn)兩類不同的質量發(fā)展態(tài)勢。
哈佛大學附屬幼兒園位于哈佛大學校園內,是一個非盈利性的私立幼教機構。這個幼兒園由哈佛大學提供免費園舍,優(yōu)先錄取哈佛教職員工、訪問學者與研究生的子女。幼兒園運營經費主要來源于收費,其中包括支付所有教職員工的工資。幼兒園收費不菲,嬰托兒收費為2600美元/月,幼兒收費為1600美元/月??梢哉f,這個幼兒園的收費顛覆了中國幼兒教育工作者關于“非盈利性”的概念,“非盈利性”在這里意味著幼兒園“自負盈虧”和“不謀取暴利”。
哈佛大學附屬幼兒園被視為高質量,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幼兒園借鑒瑞吉歐課程思想,采用完全生成發(fā)展課程模式,進行美國本土化的園本教研;
第二,幼兒園十分注重兒童以游戲為基本途徑方式的學習,篤信兒童發(fā)展是一種由內向外的自然發(fā)展過程,教育就是要關注支持兒童逐漸建構各種“關系”的學習過程;
第三,幼兒園以課程教學為抓手,每周進行所有教師參與的園本教研活動,在園本教研中統(tǒng)一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并提升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
第四,幼兒園努力構建兒童——教師——家長——社區(qū)的良性互動過程。
根據(jù)維果斯基兒童發(fā)展理論,在托幼兒童由內向外地建構“關系”的學習過程中,家庭關系是重要的紐帶和支持力量。因此,該幼兒園家長根據(jù)時間安排參與班級工作,承擔教師助理任務;幼兒每天自帶盒餐在園微波加熱,各自吃自家的午飯;每個孩子都有家庭照片擺設在活動室,允許帶著爸媽照片相伴午睡;幼兒園的園本教研活動也逐步從教師拓展到家長,兩周一次圍繞兒童學習與發(fā)展話題,進行參與式培訓討論。
我們認為哈佛大學附屬幼兒園屬于高端幼兒教育,但是這個幼兒園在波士頓幼兒教育市場上供不應求,據(jù)說申請入學不僅要面試幼兒,還須面試家長以期觀點一致。
貝爾德文早期兒童學習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波士頓地區(qū)20個由政府撥款建立的早期教育機構。校長由畢業(yè)于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霍普金斯博士擔任。這個機構主要面向低收入家庭開展免費的3—8歲早期兒童教育,有3—4歲混齡幼兒班、5—6歲學前班和7—8歲小學班。家長可以選擇讓兒童在6歲之后離開進入普通小學,或者8歲之后離開插班進入普通小學。這個機構有十分明顯的入學準備取向,采用主題區(qū)域課程模式,小班—中班使用Pearson出版基于圖畫書的課程資源和數(shù)學教材。大班至小學二年級課程由波士頓學區(qū)綱要指引,教師定期參加學區(qū)教研會議進行統(tǒng)一備課。
貝爾德文早教中心被視為高質量的主要特點是:
第一,聚焦關注所有學習者的閱讀、數(shù)學和科學學習,完整提供處境不利兒童的入學準備經驗;
第二,在課程和一日生活中全面滲透兒童社會性情感和行為養(yǎng)成教育,確保兒童獲得社會情感并為學業(yè)階段奠定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三,機構定期開展內部兒童學習與發(fā)展評估,主要評估內容為兒童語言與閱讀、數(shù)學與科學學習以及社會性發(fā)展水平,但是評估結果僅告知教師兒童發(fā)展范疇,有關每個兒童學習的具體結果對全體教師和家長保密;
第四,努力構建高質量的教師隊伍,該機構對合格教師的要求是:學位+三種教育資格證書(學前教育、特殊教育以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充分考慮了面對來自處境不利包括移民家庭兒童的教育需求。目前,該機構教師工資由波士頓政府全額撥款,已經達到與高中教師同工同酬的水平,每次招聘教師都會有1:200的招聘比例。貝爾德文早期兒童學習中心在2008年通過美國NAEYC優(yōu)質學前教育機構的評估論證。
在參與哈佛中國教育論壇和參訪美國學前教育機構的研討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反思我國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問題。毫無疑問,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不同區(qū)域地方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建設處于不同的水平狀態(tài),同一個地方的學前教育也因為不同的社會需求產生各種差異,因此需要在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問題上,建立起分類繁榮與共同發(fā)展的認識框架。與此同時,我們認為中國學前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于原有的理論積淀,需要在重視學前教育內涵提升過程中,正視一個重要的問題,即認真梳理并確立中國學前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念體系,以期最終成為中國學前教育獨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特色。